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讨
应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人大民主
来源:南方周末
2014-03-28 15:31:00
浏览字体【字号:大 中 小】
【复制】
【打印】
【关闭】
浦兴祖
十八大和三中全会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后,协商民主越来越热,我认为,应该把它放到整个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进程里去看。
协商是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民主。转型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民主,它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发展民主也是硬道理。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转型社会利益分化,公民利益诉求、维权意识、政治参与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我们供给足够的民主制度、民主渠道,以达到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避免街头政治和拳头民主。
第二,权力腐败居高不下,久治不愈,积重难返,对这个问题要多方面治理、惩治、预防,但民主必须出场。这里说的民主不仅是对权力进行监督,比权力监督更重要的是用民主的视角合理配置权力,适度分散权力,再加以有效的监督。
第三,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大国,面对整个世界潮流,经济落后要挨打,政治落后也要挨打。
民众利益诉求、政治参与、反腐、世界民主潮流,都要求我们发展民主,并且必须当真地发展民主。
改革开放初期,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在“文革”当中深受没有民主之苦,他们一出来就推进民主,把一些民主的原则和程序牢牢规定在法律里,这使你“不搞不行”。
协商民主和其他民主,尤其和人大民主是什么关系?
多种民主方式都应当推,但必须注意,它们中有一个最重要、最典型的民主——人大民主。为什么它最重要?因为直接关系国家权力。在中国,只有人大民主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其他民主都不能。
无论从历史的发展看,还是从民主的发生学来看,民主本质上是一个国家权力的问题。马克思、列宁都认为国家权力是政治当中最根本的,民主政治主要围绕国家权力展开。在中国,国家权力方面的民主就是人大民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定位为根本政治制度。只因选举、投票过于刚性,若简单行之,有时会忽视少数人群,出现多数人暴政现象,才需要协商民主加以弥补、完善,克服选举民主的一些缺陷,但绝对不是用协商民主去取代人大民主。
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首先就是修改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建立地方pk10免费全天计划等。一直到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明确提出要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威性。可见当时抓住了民主中最重要的东西,健全选举与人大制度。
后来我们强调村民自治民主,也很重要,但不要以为人大民主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后来强调党内民主,也很重要,但不要以为人大民主只能由党内民主来推动,不推就不动;现在强调协商民主,同样很重要,但也不要以为它可以成为民主发展的重点了。我认为,应当始终明确,事关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民主才是中国民主发展的重点。对此,务必保持一份清醒,无论是理论家还是政治家。
还有个思想方法问题。讲协商民主重要,不是否定人大民主这一重点;讲人大民主是重点,也不能否定协商民主的重要。有种观点认为,我们的人大民主还不是很到位,现在提协商民主为时过早。我的看法是,现在开展协商民主正可以补充、完善、推动人大民主。须知,协商民主并不光是政协民主,人大民主照样应当吸收协商民主。浙江温岭的财政恳谈、上海闵行的一些做法,都是以协商民主激活、推动、融入人大民主的典范。此次三中全会也要求人大进行立法协商、决策协商等。
既然在人大当中搞协商,就要多一点不同意见的表达,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的意见,多一点磨合,甚至可以辩论。我要指出两个小问题。
第一,人大的会期。有人曾提出要提速、讲效率。我认为,行政机构需要强调效率,对于人大,主要不是效率,而是民主。人大认真地磨,反复地商议,决策就比较合理;执行时,行政要讲效率。
人大重少数服从多数,但请注意,切忌草率投票表决,必须充分磨合、充分协商、充分辩论。在此过程中,少数与多数的意见可能会转化,最后再来投票,少数服从多数,就比较可靠。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人大全体会议、pk10免费全天计划会议,会期都过于短促,一下子一个议程就过去了,不利于开展协商。在此郑重建议,人大会议,尤其是pk10免费全天计划会议应该适度延长会期。
第二,蜂窝式结构。现在人大主要在一个个代表团内部进行审议,有其局限性。为了搞好协商民主,在代表团内部协商的基础上,尤其当代表团内部或代表团之间存在重要的意见分歧时,应该突破蜂窝式结构,在全体会议上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和协商。这点,政协做到了,人大应当跟上。
此外,政协有些很好的意见,是不是可以提交给人大,人大审议通过后,就上升到国家意志?这是协商成果的提升、制度间的对接。